所在地区:
甘肃
6653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教育部
本科综合类公办211工程985工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院系设置

兰州大学各学院及专业介绍

文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3738 网址:http://chinese.lzu.edu.cn

  本院历史悠久,1928年创建兰州中山大学国文系,建国后成立中国语言文学系,2004年改为文学院。

  本院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戏剧影视文学3个本科专业。设有6个研究所、语音实验室、《秘书之友》杂志编辑部及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资料室藏有中外图书13万册,存线装古籍3500函,善本书737卷,订阅中外报刊200余种。设有1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接收世界各地区的留学生。

  本院旨在培养具有中外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适宜在文艺、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文学评论、创作、编辑、新闻写作等方面的工作;适宜在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宣传和行政管理工作;适宜继续攻读文学、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新闻与传播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3736 网址:http://www.ldxw.org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的兰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83年复办并建系,2004年7月6日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经过两代人40年的不懈努力,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已成为全国高校中颇具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为促进全国特别是西北新闻与传播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院现有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下设有若干方向的研究中心。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始于1992年,传播学专业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专业2001年又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具备国家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的全部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西北地区率先具有新闻学、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育科研基地。目前,传播学下设7个专业方向,新闻学下设5个专业方向,其中传播学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本院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新闻传播学基本素养,熟悉现代传播新技术,深刻领会各类现代媒体传播特点,能够在新闻媒体、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广告公司等从事新闻采编、公关宣传、教学以及广告设计、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历史文化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3714 网址:http://history.lzu.edu.cn

  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为兰州大学历史学系。1946年,兰州大学历史学系正式成立,著名国学大师顾颉刚、历史地理大家史念海等学者在系内执教。解放后,历史学系蓬勃发展,执教的著名教授有赵俪生、张孟伦、李天祜、汤季芳人。经过前辈学者们的艰辛努力,奠定了我系在全国高校历史系中的地位,同时,也开创了“辛勤耕耘,严谨求实”的系风。 2004年,历史学系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现共有教职员工6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17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学院拥有历史学、民族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民族学、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设有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学、敦煌学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主办《敦煌学辑刊》等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在民族学、敦煌学、西北地方史、俄国中亚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经济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2701 网址:http://jjxy.lzu.edu.cn

  本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和1个甘肃省经济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设有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3个理论经济学硕士授权专业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专业(有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和产业经济学4个招生方向),拥有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区域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主办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西北人口》等学术刊物。

  本院各专业统一开设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数据库及应用系统、信息检索与利用、经济法学等课程,注重对学生外语水平、计算机技能、经济应用文写作及其它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管理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0402 网址:http://ms.lzu.edu.cn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综合性“985工程”大学中唯一的一所综合性管理学院,院训是“学习管理就是学习成功”。

  专业设置涵盖了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一级学科。现有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行政管理等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EMBA、MBA和MPA专业学位授权点;有行政管理等9个本科专业;有甘肃省管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是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专业早在1986年就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行政管理专业是全国第一批招收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1989年,中国第一批31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从兰州大学毕业。

  学院现有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22人、兼职教授34人。

  设有行政管理研究所、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所、现代企业研究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研究所、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研究所和信息管理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和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兰州大学中国西部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城市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和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研究院(深圳)4个研究机构。

  学院与德国莱比锡商学院、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马克·汉菲尔德政府学院、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英国萨里大学管理学院、英国胡费汉顿大学商学院、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鹿特丹商学院、意大利都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国国家电信学院管理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印度IBS商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院与英国胡费汉顿大学合作举办“3+1”项目,学院每年从三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赴英国交流学习一年,修完该校相关课程并达到标准的学生可向该校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学院还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合作举办短期游学项目,为本科生提供赴美交流、开拓视野的机会,每期时间为一个月。还与意大利都灵大学合作举办为期一年的校际交流学生项目,交流对象为在校非应届本科生。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管理精英、管理学术精英和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学院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生培养中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专业的特点,分别按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对本科生实施培养。学术型专业强调理论基础和学术研究能力,毕业生主要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应用型专业强调综合基础和职业发展能力,毕业生主要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就业。

哲学社会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3710 网址:http://zheshexi.lzu.edu.cn/index.asp

  本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2人,其中在职教授5人,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副教授14人。设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哲学、社会学2个本科专业。学院与国内外大学和学术机构有广泛的学术交流,主办的《科学·经济·社会》杂志,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被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收录期刊(CSSCI)。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果。目前,与我院建立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单位有:瑞典隆德大学、挪威Fofo应用国际研究所、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巴基斯坦利法国际大学、埃及开罗大学、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所、马来西亚马兰亚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欧盟、美国和德国有关机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

外国语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2270 网址:http://wyy.lzu.edu.cn

  本院现有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俄语语言文学研究所、翻译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等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设有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5个系,有大学英语教学一部、大学英语教学二部、研究生外语教学部三个公共外语教学部。

  现有教职工138位,其中教授、副教授37位,外籍教师10余位。

法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3767 网址:http://law.lzu.edu.cn

  法学院前身为法律学系,法律学系的设立可上溯至1909年(清宣统元年)由至公堂改建的甘肃法政学堂。1946年8月,兰州大学正式成立,共设法学院,文学院等4个学院。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得经济法学专业硕士授予权,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早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之一。199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和司法部批准,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法学),涵盖七个法学硕士授权专业(法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及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授予权。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司法部等省部级项目58项。

  有教职工52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

  设有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所、刑法学研究所、民商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学研究所、环境与资源法学研究所、国际法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政治与行政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2463 网址:http://gzx.lzu.edu.cn

  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0年9月成立的兰州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1988年5月在马列教研室的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系, 1998年8月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系改名为国际政治系。2001年8月国际政治系、马列教研部同德育教研部合并重组,成立国际政治系。2004年2月在原国际政治系基础上学校成立了政治与行政学院。

  学院共有教职工63人,其中专职教师52人,教授9人,兼职教授15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导师24人。

  学院设有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和国际问题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四个研究所,中亚研究所也挂靠在学院。

  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6个硕士点,有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本科专业。

  学院办学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思想,按政治学类进行招生,采用“1+3”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教学和实际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新生入学时先不确定具体专业,第一学年统一学习政治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从第二学年开始按学生的志愿分专业进行培养。

艺术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2264 网址:http://art.lzu.edu.cn

  具体招生方案及细则见《兰州大学2010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本院设有5个系和音乐理论研究所、美术与现代设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具有音乐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职教师40人,其中21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拥有建筑面积10,000余平米的艺术楼,内设500座席的音乐厅、300平米的练功厅、600平米的展厅以及数码钢琴教室、电脑设计教室、天光画室、多媒体教室、MIDI制作教室及70余间琴房、工作室等。

教育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2761 网址:http://eos.lzu.edu.cn

  学院现有教职工30多人,有教授7人,兼职教授9人,专兼职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0名。

  开设教育学、教育技术学2个本科专业和教育学、应用心理学辅修专业,有高等教育学硕士点、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

  学院设教育学系和教育技术学系,建有高等教育研究所、西部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科研、咨询、培训机构。

  主办《高等理科教育》(CSSCI来源期刊)、《西北高等教育》等学术刊物。

数学与统计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2481

  网址:http://210.26.51.126/Apollo/UI/MathCollege/Default.aspx

  本院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下设5个研究所和1个公共数学教学部。

  现有专职教师7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2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4人。

  设有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具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5个硕士点和5个博士点。数学一级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2764 网址:http://xxxy.lzu.edu.cn/index.asp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源自于1958年创办的无线电物理专业。1980年成立无线电物理计算机科学系;1986年无线电物理计算机科学系重新组建为电子与信息科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2000年根据教学科研需要,进行了教学资源的归类整合,由电子与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合并成立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院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教授8人,兼职教授9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9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7人。

  本院设有3个系、7个研究所和1个信息科学本科教学实验中心。设有1个甘肃省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4个本科专业。

  本院具有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有无线电物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生物医学信息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有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软件工程领域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方向。

  本院建有教育部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国家保密局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系统测评(甘肃省)分中心、甘肃省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院建有兰州大学IBM技术中心、CISCO网络技术学院、MICROSOFT授权培训中心、兰州大学信息安全教育中心、兰州大学IBM技术中心、兰州大学安全防范与策略研究所、网络技术研究所、天线研究所、创智软件研究院、高性能计算实验室、分布式与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兰州大学-IBM Power Pc联合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毕业生主要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或管理等工作。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2753 网址:http://phy.lzu.edu.cn/xueygk_xyjj.asp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4月,由原物理系(始建于1946年)和材料科学系(始建于1984年)组建而成。

  本院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是教育部确定的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学科覆盖三个一级学科,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光学、材料学、高等物理教育、计算物理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包含理论物理学、磁学与新型磁性材料、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新金属材料物理、计算物理专业方向)、微电子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现有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殊功能材料与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物理学基地,国家级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支持的信息材料、物理测试平台等多个学科和研究平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科研人员119人(正高职16人,副高职32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0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9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和提名奖各1人,国际陶瓷学领域Ross Coffin Purdy奖获得者1人。

  学院拥有良好的学习、工作条件,教学科研实验和办公用房近1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近6000台件,其中包括薄膜制备设备,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核磁共振波谱仪,显微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荧光光谱仪,振动样品磁强计等大型仪器设备30余台,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学院学术活动交流频繁,学术气氛浓厚,先后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穆斯堡尔、戴维.格罗斯、罗雷尔、道格拉斯·奥谢洛夫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前来访问讲学。与英、美、德、日、俄、加、新加坡等国家的众多高等院校和学术团体或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与中科院近物所、化物所、航空航天总公司510所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享实验室、图书资料,合作课题,互聘教师授课,合作培养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互助协作关系,已逐步形成了“多边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良好局面。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4560 网址:http://gxy.lzu.edu.cn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成立于2005年6月,是在整合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学科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工科学院。

  现有专任教师46名(教授11名,副教授11名、高级工程师1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5人。还有一批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和国家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员等资质的教师。教学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教师研究团队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

  现有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3个本科专业,设有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程硕士(地质工程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培养点,有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地质工程博士点和力学、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固体力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建有甘肃省理论与应用力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力学(一级学科)、地质工程学科是甘肃省重点学科。

  设立了“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多功能环境风洞和浮点峰值计算速度达1100亿次/秒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群。经科技部批准,学院与兰州地震研究所等联合建立了“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与敦煌研究院等联合建立了“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地质工程系和工程实验中心,建有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与防灾减灾5个研究所。设有兰州大学工程实验中心、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兰州华夏岩土技术开发公司3个科研开发机构。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3551 网址:http://snst.lzu.edu.cn

  学院的建立可追溯至1955年,朱光亚教授受命负责筹建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原子核物理及放射化学专业,于1958年迎来了首批学员。1959年,正式成立“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六十年代初、中期,各校优秀毕业生以及留学前苏联的部分归国人员陆续加盟,南开大学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两个专业师生整体搬迁并入。1998年6月原“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并入新组建的“化学化工学院”。1999年4月,原子核物理专业并入新组建的“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年2月,根据国家需求和核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为了发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放射化学特殊学科优势正式组建成立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本院培养体系完整,是我国培养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建有原子核物理研究所、中子物理与技术研究所、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现有5个专业,其中,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专业是我国高校最早设立的相关专业,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点、硕士点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6人,讲师、助教24人,兼职教授9人。

  拥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国家级重点学科,放射化学特殊学科,国家核技术特色专业。建有甘肃省核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核科学与技术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中心,教育部核科学与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分中心。有自行研制的国内领先水平的强流中子发生器和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支持的研究平台。

化学化工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2589

  网址:http://chem.lzu.edu.cn/LZCHEM/JXindex.aspx

  学院历史沿革可追溯至1946年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化学系;1978年,建立有机化学研究所;1982年,建立分析测试中心;1985年,建立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更名为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8年7月,由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系、应用化学与精细化工系、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以及15个研究所组建为化学化工学院。

  本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141人,教授44人,副教授 50人,博士生导师4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3人,中国化学会理事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

  设有3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点,8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化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有机化学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有学术交流关系。

生命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2560 网址:http://lifesc.lzu.edu.cn

  生命科学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46年,当时的国立兰州大学就筹建了西部地区第一批生命科学学科——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1951年,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合并为生物学系。经过60年坚持不懈的奋斗,在全国确立了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领先地位,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部署在西部地区生命科学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地和中心,对促进甘肃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科学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99年,由原兰州大学生物系、教育部直属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和植物生理学研究室、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建成立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院是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植物学、生态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有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7个博士点、 9个硕士点。

  全院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29人,中科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3人。建有国内一流的教学实验室,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可有800小时以上的独立实验的机会。

  本院各专业除共同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外,分专业开设专业课、专业大实验课和配套选修课。

资源环境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2627 网址:http://geoscience.lzu.edu.cn

  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地理系。1958年更名为地质地理系;1984年分出地质学系;1987年分出大气科学系;1992年地理系更名为地理科学系;1999年成立由地理科学系、地质学系和大气科学系组成的资源环境学院,同年成立环境科学系;2001年成立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系;2003年成立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2004年大气科学系分出建立大气科学学院;2005年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分出,并入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本院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具有综合性学科群的研究型学院。下设4个系,8个本科专业,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中心,18个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及6个综合性教学科研类实验室;拥有地理学和地质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硕士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教授22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39人。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2人,入选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教学奖励计划2人,入选新世纪人才计划7人。

  学院重视与国内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在国内,长期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长期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新西兰、蒙古、南非等国家进行交流合作。

大气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5279 网址:http://atmos.lzu.edu.cn

  本院现有教授 13人(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副教授14人,高级工程师2人。有兼职教授20余人,其中有两院院士6人。设有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本科专业,中国气象局与兰州大学联合共建的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大气科学专业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主要科学研究方向有: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大气动力学模拟、大气遥感与资料同化、干旱气候和灾害气象、环境评价与污染防治、大气扩散、大气气溶胶与气候、环境气象预报、全球变化与陆面过程、医疗气象学等。

  学院设有气象学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研究所、环境变化研究所、大气遥感与辐射研究所、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挂靠在本学院。学院加入了《中国气象局与美国UCAR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选送英语条件合格的研究生到美国联合培养。

  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共建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与国家气候中心签署了“共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协议,与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建了“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陕西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辽宁省气象局等单位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3014 网址:http://caoye.lzu.edu.cn

  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2人。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和省部级奖30余项。

  设有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草业科学博士点,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草业科学、草业地理信息学、草地营养学、草坪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经济管理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8个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和2个本科专业。

  设有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教育部草业工程中心和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有草业科学专业国家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审中,“畜牧学”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4。

  主办的《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均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国际CABI源刊,分别为畜牧兽医类期刊第一和第二名。

  学院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和国际科研机构建立了频繁的学术交流关系,2005年与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开展3+1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

基础医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5023 网址:http://jchyxy.lzu.edu.cn

  基础医学院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当时的名称)医学专修科的医学基础各教研室;1978年在各教研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医学基础部;1992年改称基础医学部(简称基础部);2001年兰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与临床医学系合并,成立基础医学院;2004年11月18日,随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2005年3年9日成立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2008年1月7日,根据兰州大学医学管理体制的要求,兰州大学医学实验中心、药学院药理学研究所和临床医学院手术学实验室并入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37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7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席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人,“国家级优秀专家”2人,“国家优秀教师”1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省园丁奖”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青年教师成才奖”7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8人,“333” “555”人才10人,“省卫生厅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

  学院现有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中西医结合临床、遗传学;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二级学科硕士点 9个: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免疫学、中西医结合基础、遗传学;本科专业5个: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护理学。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一个:甘肃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863项目1项、973子项目1项,建立国际合作项目2项,卫生部研究课题2项,甘肃省科技厅各类科研项目16项,兰州大学青年交叉基金3项,兰州大学医学基金20项。

  学院现设15个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分别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生理与心理学研究所、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免疫学研究所、病理解剖学研究所、病理生理学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药理学研究所、循证医学研究所、外科手术学研究所、护理系以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等;同时下设循证医学研究中心、结核病研究中心、遗传学研究中心。

公共卫生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5008 网址:http://gwxy.lzu.edu.cn

  公共卫生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西北五省最早建立起来的公共卫生学专业。卫生部于1960年和1961年先后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系和北京医师进修学院抽调教师充实师资队伍。1962年全部并入医疗系。1984年恢复公共卫生系建制。1989年易名为预防医学系。2001年更名为公共卫生学系。2002年6月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2004年11月随着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2005年1月组建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3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

  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为省高校省级重点学科。设有预防医学和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2个本科专业。

  毕业生适宜在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医院等机构工作。

口腔医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5051 网址:http://kqyxy.lzu.edu.cn

  本院为口腔教学、临床、科研及预防保健四为一体的综合性口腔专科人才培养单位,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人,讲师、主治医师19人,助教、住院医师12 人。现有硕士生导师 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7人,具有硕士学位者 14 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并有 7名专家分别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家留学归来。在国内著名口腔医学专家中聘有讲席教授1名,兼职教授12人。有9 人次分别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

  设有口腔医学研究所,下设8个研究室,1个口腔中心实验室。附属口腔医院为三级乙等口腔专科医院,设有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口腔技工中心等主要临床科室。

药学院

  联系电话:0931-8915685 网址:http://yxy.lzu.edu.cn

  药学院创建于1959年,初建为药学系,2002年正式成立为药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1人,其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6人,高级实验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1人,硕士生导师18人。

  有药学甘肃省重点学科,生药学和药物制剂学省级重点试验室。设有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及药理学6个硕士点和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3个本科专业。

  学院下设6个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药剂学研究所、药物分析研究所、生药学研究所、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研究所及药理学研究所;有1个药学基础实验室;2个专业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中药生药鉴定实验室,另设有中草药研究所。